2025年,上海市杨浦区以“三年攻坚、全面收官”的决心,在旧改征收领域交出亮眼答卷:小梁薄板改造提前三年完成任务,33产37户居民告别“拎马桶”历史,祝家宅地块34年征收僵局被彻底打破。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杨浦区在政策机制、群众参与、资金保障等维度构建的“旧改政策工具箱”,其经验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政策优势一:跨部门协作机制破解“条块壁垒”
案例聚焦:祝家宅地块39天清零
该地块占地1.3万平方米,涉及12产13户居民、50余租客及3家商户,违章建筑林立,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杨浦区创新建立“双周例会推进制度”,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旧改指挥部、街道分指挥部、征收事务所形成“三位一体”攻坚组,联合规资、房管、司法等12个部门建立“一户一策”台账。通过“日清日结”工作法,仅用39天实现首日签约率100%,13天内完成全部搬迁,创下上海中心城区旧改新速度。
法律支撑
根据《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第18条,旧改项目需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杨浦区通过《杨浦区城市更新添亮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跨部门协作纳入法治轨道,明确各部门在规划审批、资金拨付、司法保障等环节的权责清单,确保征收程序合法合规。
政策优势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群众权益
案例聚焦:凤南一村“最优解”方案
作为上海市首个拆除重建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凤南一村涉及852户居民。杨浦区创新“三师三顾问”(社区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法律顾问、税务顾问、财务顾问)协同机制,组织居民参与设计方案评审会23场,根据群众诉求调整户型配比,最终方案居民满意度达99.6%。项目同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新增社区食堂、养老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改造见实效、管理有长效”。
法律支撑
《民法典》第243条明确规定,征收补偿方案需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多数被征收人认为补偿方案不符合规定的,应组织听证会。杨浦区通过《“美丽家园”建设项目质量监管管理办法》,将居民参与纳入法定程序,要求改造方案需经80%以上居民表决通过,确保政策向群众公开、环节请群众参与、方案由群众评判。
政策优势三:多元化资金保障破解“资金困局”
案例聚焦:小梁薄板改造“零负债”模式
杨浦区剩余未改造非成套房屋类型复杂、权属分散,改造体量大。为破解资金难题,区政府创新“财政补贴+国企参与+市场运作”模式: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联合卫百辛、城投等区属国企成立旧改基金,通过“毛地出让+协议置换”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例如,邢各庄村项目通过“土地作价入股”模式,吸引开发商垫资建设安置房,实现政府零负债、居民早回迁。
法律支撑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第42条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旧改,允许区属国企通过资产证券化、REITs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杨浦区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国企参与项目需承诺“保本微利”,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结语:政策创新引领城市更新“杨浦范式”
从祝家宅的“34年僵局终结”到凤南一村的“万人点赞改造”,杨浦区旧改政策的核心在于“以法治思维破解民生难题”。通过构建“跨部门协作、群众参与、资金闭环”三大机制,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激活了市场活力,更赢得了民心支持。未来,随着《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实施,杨浦经验将为全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更新提供“治理样板”。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律师咨询电话:151-0115-1037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