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随着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推进,房屋拆迁引发的家庭成员分割纠纷日益增多。此类纠纷涉及财产权益分配、家庭关系协调及法律程序适用,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天津市相关政策综合处理。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为公众提供纠纷解决的实用路径。
一、纠纷的核心法律争议
根据《民法典》第298条至304条,拆迁补偿款作为家庭共有财产的分割需遵循以下原则:
法定继承优先原则:若房屋产权人已故且无遗嘱,补偿款按《民法典》第1127条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分配,即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原则上均等分割。
产权归属认定原则: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17条,补偿对象为“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若房屋为夫妻共同财产,拆迁补偿款中50%属配偶个人财产,剩余部分作为遗产分割;若房屋登记在子女名下,父母仅享有居住权而无产权的,补偿款归子女所有。
实际贡献与特殊照顾原则:依据《民法典》第1130条,对被拆迁房屋有实际出资或修缮贡献的家庭成员可适当多分;对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成员(如老年人、残疾人)应予以照顾。
二、纠纷解决的法定程序
协商前置程序:家庭成员应依据《民法典》第5条自愿原则,优先通过协商确定分割方案。协商需留存书面协议,明确补偿款分配比例、支付方式及违约责任。
调解救济途径:若协商失败,可向房屋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
诉讼终局程序: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22条,家庭成员可直接向房屋所在地基层法院提起共有物分割之诉。法院将综合考量产权登记、出资证明、居住情况等因素作出判决。
三、典型案例与裁判规则
案例1:产权登记与实际出资冲突的分割
某家庭因父母名下房屋拆迁产生纠纷,次子主张其曾出资扩建房屋应多分补偿款。法院依据《民法典》第302条,认定扩建部分增值收益归次子所有,但父母名下房屋产权对应的补偿款仍按法定继承分割。
案例2:公房承租权补偿的归属
某公房承租人去世后,其配偶与子女就拆迁补偿款分割产生争议。法院依据《天津市公有住房变更承租人管理办法》,认定承租权补偿款归在世配偶所有,房屋价值补偿款按产权比例分割。
四、风险防范与建议
提前订立遗嘱或家庭协议:产权人可通过公证遗嘱明确拆迁补偿款的分配意愿,避免身后纠纷。
留存出资及贡献证据:家庭成员应保存房屋修缮、扩建的合同、付款凭证等,作为主张多分的依据。
谨慎签署补偿协议:被拆迁人需核实协议主体是否为区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房屋征收部门,避免与无资质的拆迁指挥部签约。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律师咨询电话:151-0115-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