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南京某村因拆迁引发群体性纠纷:村民李某等10户认为村委会制定的补偿方案“重男轻女”,拒绝领取款项并集体上访。经司法所调解,村委会修订方案,按“户籍+实际居住”标准重新分配。这一案例表明,拆迁款分配纠纷需通过多元化途径解决。本文结合司法实践,解析纠纷处理的路径与技巧。
案例聚焦:调解在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
李某等10户外嫁女家庭认为,村委会原方案“仅按男性人口分配安置房”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司法所介入后,采取以下措施:
组织听证会:邀请法律专家、村民代表参与,释明法律对性别平等的规定;
修订分配方案:将“户籍在村且实际居住的女性”纳入安置范围;
签订调解协议:10户村民与村委会达成和解,纠纷得以化解。
法律框架:纠纷解决的四类途径
协商: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
家庭成员或共有人可自行协商,明确补偿款分配比例。协商时需注意:
梳理补偿款构成(如房屋补偿、搬迁费、停产停业损失);
参考当地政策(如区片综合地价标准)。
人民调解:中立第三方的专业介入
可向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员会依据以下原则处理:
公平原则:兼顾各方利益;
合法原则: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自愿原则:调解协议需各方签字确认。
行政裁决:针对程序违规的救济
若拆迁方未公示补偿方案或剥夺知情权,可向县级政府申请行政裁决。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裁决机关需在30日内作出决定。
司法诉讼:终极保障手段
起诉时需明确诉讼请求(如确认分配方案无效、要求重新分配),并提交以下证据:
拆迁补偿协议;
房屋产权证明;
家庭成员关系证明;
村规民约或分配方案文本。
司法实践:法院裁判的三大原则
保护弱势群体原则:对经济困难、住房需求迫切的成员适当多分。
尊重约定原则:家庭内部有效约定优先于法定分配规则。
程序合法原则:拆迁程序违规的,补偿协议可能被认定无效。
结语
从出嫁女儿的权益保护到家庭内部的公平分配,再到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房屋拆迁补偿款分配问题需兼顾法律规则与人性关怀。2025年司法实践表明,严格依据《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规,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途径,方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面对拆迁纠纷,当事人应主动学习法律、保留证据、理性维权,避免因情绪化处理导致“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律师咨询电话:151-0115-1037
上一篇:沧州市市区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标准全解析:费用构成与法律实务
下一篇:返回列表